首页 > 工程造价 >造价学术 >造价其他资料 >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田铀源示踪及其地质意义
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田铀源示踪及其地质意义

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田铀源示踪及其地质意义

原价 100 积分

促销价 50 评分 4.3 积分

*温馨提示:该数据为用户自主上传分享,如有侵权请 举报联系客服处理。
报错
  • 详情
  • 2021-04-27
  • 简介
  • pdf
  • 5.9MB
  • 页数 13P
  • 阅读 81
  • 下载 24
笔者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田的典型矿床——纳岭沟铀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,通过铀矿体及围岩岩石地球化学、电子探针及稳定同位素测试等方法,综合分析了东胜砂岩型铀矿田的铀源及其地质意义。结果表明:主要含矿目标层中侏罗统直罗组在同生沉积过程中,铀预富集达212.45×10?6,围岩达41.34×10?6;预富集铀主要来自于盆地北缘蚀源区;铀矿体及围岩REE配分曲线总体具一致性,右倾,个别δEu正异常,富集重稀土,两者铀源具一致性;含铀砂岩δ13CV?PDB=?9.7‰,δ18OSMOW=18.9‰,黄铁矿δ34Sv?CDT=?27.46‰,经历了强烈的有机地质作用;铀石围绕炭屑、星散状黄铁矿产出,被胶状黄铁矿肢解,铀富集于成岩作用后期。由此认为,直罗组同生沉积过程中预富集的铀为主要成矿铀源,东胜铀矿田属直罗组预富铀重新分配的产物。

对不起,您暂无在线预览权限,如需浏览请

立即登录